“创新榜样”的创新之路

发布者:潘晓荣发布时间:2023-04-11浏览次数:10


2022年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确定省级“创新榜样”名单104个并予以公布,我校侯桂革老师荣膺在列。“创新榜样”的选拔旨在聚焦全省“十大创新”重点任务,发现、推广、宣传在创新一线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人物。

侯桂革,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省医用抗菌材料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这一长串“名片”的背后,走出的是怎样一条创新之路,蕴积的又是怎样一种榜样力量?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

矢志立德树人,“扩圈破壁”

早春三月,药学院(葡萄酒学院)“访企拓岗促就业校企携手向未来”活动热烈开场。同学们和荣昌制药、石药百克、丰金生物、隽秀生物等知名药企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面对面,聊企业文化、产业布局,也聊岗位需求、发展环境。聊到投缘处,企业伸“橄榄枝”,同学投意向书,俨然一场供需双方的“相亲会”。

对这样的场面,侯桂革教授再熟悉不过。学生从入校后到毕业前,每年都会经历和企业、行业各种形式的亲密接触。“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药学人才,就要早早拓展朋友圈,找准‘娘家人’。”侯桂革说。

作为有着10余年教龄的药学专业教师,侯桂革曾经切身感受过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尴尬。药学人才培养定位如何更好地与医药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教育教学机制如何与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相融合、课程内容体系如何与医药行业技术革新相匹配,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对不上眼”“爱不起来”的现象如何解决等,都对传统的关门育才方式提出挑战。侯桂革在尝试药学思政育人授课时,有学生并不买账:“我们连领域里的名企名人要事都不知道,老师就别忙着灌鸡汤文了。”

侯桂革痛下决心要破这个题,他把创新点落在“校企协同育人”上。幸运的是,2018年10月,药学院理事会成立,学校、企业、社会三方面资源、数十家理事单位汇聚到一起,携手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平台。侯桂革抓住契机,聚焦药学专业研究生领域开展教改创新。先后主持了“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环保意识的培养探索”等教改项目。2021年主持完成的成果“‘标准引领,动态调整,校地协同’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入选中国高等教学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成果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围绕校企协同培养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国内首创“平台场所标准化、联合互动全程化、培养体系科学化、师资队伍专业化、科学研究规范化、绩效评价多元化”的“六化”建设标准和三级指标体系,为全省、全国药学基地建设提供了范式。

在这种范式引育下,侯桂革带教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三等奖、山东省医药生物技能大赛创新成果一等奖、“挑战杯”省级竞赛三等奖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4篇。本科就在学校就读的2020级药学专业研究生张玉龙介绍,从大二起侯老师就带着我们进校企联合实验平台,参加高规格药学论坛、名企文化夏令营,到药企轮岗实习,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攻关。“最大的感触是及早了解了药企在努力干什么,科研人是怎么奋斗的,自己未来的使命是什么。”

倾心科研攻关,“疗创祛痕”

侯桂革教授担任药学院副院长,在担负大量行政工作、扎根教学工作一线之余,仍不忘俯身搞科研,“哪里有难点就往哪里扎”。

创伤和术后止血、预防感染和瘢痕治疗一直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临床现用的医用敷料要么抗菌活性不够,要么功能单一,导致创伤感染频发、瘢痕修复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

“小瘢痕,大课题”。为了开发安全高效的医用抗菌材料,侯桂革带领团队日夜探寻有效的“介质”,最终依托烟台的海洋优势,从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壳聚糖和硅酮出发,进行季铵化修饰,得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季铵化壳聚糖和季铵化硅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自组装技术,研发出内层亲水、外层疏水的伤口敷料。该伤口敷料在抗菌性能方面尤为突出,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增殖,并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隔绝外界细菌侵袭。在伤口愈合和瘢痕修复的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其他市售同类产品。目前已经完成伤口敷料的中试工艺研究,制定了企业标准,并获得专利保护,预期投产后有望替代进口,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侯桂革凭着科研上的造诣,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克了共性关键技术2项,制定企业标准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荣获省科技进步奖和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

管理、带教、搞科研多肩挑,哪来的这么多创新爆发力?侯桂革谦逊地道出了“看家本事”:“多年的积累,多年的坚持。”从大学起,他就把别人玩游戏的时间全都用到了解析化学单晶上,毕业时他的解析能力被同学们封为“高段位”。工作12年,他又把午休的时间变成了科研黄金时段,每天中午,雷打不动搞实验、做课题。

瞄准强国战略,“精进提质”

在侯桂革的工作日志里,今年的教育、科研计划早已排得满满的,主题则是“精进提质”。

对此,侯桂革给出答案:时不我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侯桂革眼里,这些国家战略又具化为山东的强省战略、烟台的海洋生物医药战略、学校的升博升大战略。“每一项都是大战役,作为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不抓住创新动力,不铆足劲干,是打不了胜仗、找不到出路的!”侯桂革说。

记者看到,侯桂革教授给自己开出的“创新榜单”中有两大支点,一是念活“人字经”,把“做药先做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思政引领追梦”育人品牌知名度,突出对药学生“红、专、实、活”的培养。二是攻关高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从事医用抗菌材料研究开发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药物合成与活性评价研究,基于骨架跃迁策略,研发出新型抑制剂,为肝癌和慢性炎症疾病治疗提供有利素材……

重任双肩挑,创新未有止境! (摄影/学生记者 文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