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双馨一师者——记我校2022年度“师德标兵”、基础医学院李尊岭教授

发布者:潘晓荣发布时间:2023-04-11浏览次数:10

 

2021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立项情况,我校基础医学院李尊岭教授领衔申报的“肿瘤特异免疫检查点分子IGSF9在肿瘤免疫逃避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靶向药物的研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立项,获批经费260万元,实现了我校在该领域项目立项的历史性突破,也是当年第一批公布名单中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等院校。这是多年来李老师坚持立德树人,严格以身示范,以德教双馨、教研并进践行新时代合格师者初心的缩影。

身正为范 着力德育引领 激扬课程思政动能

谈到对师德的理解,李老师认为,师德的首要元素是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崇德、尚德。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他探索出以课程思政赋能学生德育、提升自身师德的有效路径。他为本科生和留学生讲授《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考虑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性较强,他就着力于将晦涩难懂的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病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同学们在及时领会知识的同时获得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比如,李老师在讲解RNA(核糖核酸)转录机制中引入施一公团队解析高分辨率酵母剪切体的研究,并向同学们介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基础生物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原创性突破。项目负责人施一公教授当时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来报效国家,这一事迹的引入既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也提升了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再比如,在讲授基因诊断的常用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特点的时候,李老师引用中国的“回文诗”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识别序列的回文结构,在妙趣横生的回文诗中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

李老师坦言,这样的授课设计非常耗费时间,从知识点梳理到思政元素的结合,往往要用数倍的时间进行准备,实际上是在用笨办法让同学们学得更容易。但李老师还是乐此不疲,他坚信,老师对学生讲课不能走捷径,否则,老师省劲了,但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以后做事情要偷懒、糊弄。对于医学而言,哪敢有半点的马虎啊!

李老师的“笨办法”带来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他教授的班级同学们具有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生化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李老师先后荣获学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2019年度考核优秀。2020年,他指导带教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论坛获三等奖;建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智慧树网络课程1门。

学高为师 勇攀学术高峰成就科研育人底色

除了身正为范,教师还应该学高为师,引领学生不断在学术高峰攀登。李老师深切认识到这一点,一直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2005年,他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来到滨医;2010年,重返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远赴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厅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组建了山东省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创新团队;2022年获聘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科研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且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守得住本心。李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很愧对家庭。孩子正在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爱人不仅承担授课任务,还在学院担任教科办主任一职。为了让李老师安心科研,爱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咬紧牙关承担起家庭重任。他看着爱人一天下来倒头便睡的劳累状,内心倍感惭愧,但他还是 “ 狠 ” 下 心来,看文献、想思路、写标书、做实验、和学生讨论结果、写文章。2021级肿瘤学专业研究生栾惠雯告诉记者:“李老师全年的工作往往是在新年前夜才收尾,大 年 初 二 他 又迫不及待地冲进实验室。一旦开始就没有了结束,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实验室是他一直坚守的习惯,这也引导我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提前到实验室的习惯。”

天道酬勤,李老师在科研征途中一路高歌猛进。2013年,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同年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与烟台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项目;2019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厅青创人才引育 计 划 支 持 , 组 建 山 东 省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创新团队,上级支持经费200万元;2020年再次获得国自然面上项目与烟台市校地融合计划项目支持,实现国家自然科技基金的连续支持。2021年,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支持,该项目为2021年度山东省唯一国自然原创项目支持计划,资助金额260万元。至此,科研项目资助总金额达660余万元。截至目前,他已在《Nature》《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等权威杂志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他引500余次。

厚德载物 笃行开放共享 描摹百花齐放画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高尚的师德不仅体现在教学和科研育人的优秀业务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带动团队发展的大胸怀和大格局。作为山东省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创新团队的负责人,李老师始终秉持“包容、钻研、奉献、共享”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分享。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勇担学院青年教师导师职责,真诚为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授课经验、技能与问题应对策略;他积极与教研室教师沟通交流,无私分享各项教学和科研资源;为团队青年教师的成长铺砖垫瓦,对团队新引进教师提供精准帮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充分体现传帮带的带头作用。他为团队青年教师组织试讲并评课,带领他们进自己的课堂并分享教学经验。通过组会、学术会议等形式引导青年教师尽快完成研究生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及科研思路的共享共鸣,有效凝聚团队共识、激发团队活力。

李老师的无私分享催动了团队成员的奋进动力,目前,团队青年教师已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5篇。李老师指导研究生11名,顺利毕业4名,考博继续深造1名,就业率100 %,他所领衔的团队已经成为学校最有活力的“青创团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