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以滨州医学院与中国康复医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成功举办“新时代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国际高峰论坛为新起点,我校开启了对标国际标准,聚焦高端引领,全力打造康复高等教育“升级版”的新征程。几天来,新华网、光明网、大众网等国内30余家重要媒体纷纷从不同角度予以报道,康复高等教育“升级版”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那么升级背后有哪些重要推手?论坛幕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机遇面前,拼的是主动谋划
今年上半年,一条重要信息传来:中国康复医学会拟在国内南北方建立两个培训学院,面向社会承担康复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其中北方地区有意选在滨医。
为什么钟情滨医?这和我校长期积淀的优良传统和行动自觉有关。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就明确表示:“滨医开创了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先河,积极谋划和推动康复高等教育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康复类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康复类学生培养规模,在康复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所医学院校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深切的生命关怀。”近几年,我校在率先实现基础性突破的同时,更是将康复教育事业融入学校 “一优两特”发展格局,融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不断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
“与中国康复医学会合作办学,是重大机遇”,校党委敏锐意识到这一点,中国康复医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担负着促进国家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职能和任务。康复高等教育一头连着健康中国、一头连着教育强国,恰恰需要以更深远的视野、站在更高平台上谋划合作与发展,力争新时代康复人才培养能够实现高标准、国际化、高水平。
机遇面前,拼的是主动谋划。
7月上旬,学校大学建设工作组召开会议,决定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中国康复医学会培训学院挂牌工作,并将其列入康复专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暑期重点任务清单。
暑假期间,康复医学院会同合作发展规划处起草了《关于滨州医学院建设中国康复医学会培训学院的申请报告》。8月16日,党委副书记李文喜与合作发展规划处、康复医学院有关负责人专程赴北京,与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中国康复医学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牛恩喜就在我校设立中国康复医学会培训学院等事宜举行了会谈,提交了我校的申请报告。会谈中,方国恩会长提出,为加大对滨州医学院的支持力度,可与我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返回烟台后,合作发展规划处立即着手起草《中国康复医学会-滨州医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对方对协议内容表示原则同意,并邀请我校参与培训基地全国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9月至11月,学校与中国康复医学会多次就开展战略合作、培训机构设立、培训基地标准制定、高峰论坛举办等事项进行沟通协调,对协议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文本,并协商确定了培训机构的名称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培训基地”,机构设在我校。
这一战略合作框架,完全打破了原有单一内容的合作模式,拓展到康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繁荣和康复医疗服务全领域共建,进一步接轨康复教育国际标准、完善康复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康复学科专业水平,在康复高等教育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叫响升级,为的是再上格局
按照惯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多是通过一个仪式完成。但此次不同,校党委认为,这个仪式要落实、落深、落远,重在深化认识、推进工作、扩大影响、再上格局。反复研讨之下,最终确定开启“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基点,以基地揭牌、国际认证启动为抓手,以学术研讨交流为支撑,以特教康复园区落成为依托,全面呈现新时代康复事业创新与发展”的高端会议模式。
每一个“高端”,都蕴含着一个核心理念。此次国际高峰论坛,内核应该是什么?校党委审时度势,宣传部、合作发展规划处和相关学院等深入思考,适时提出“打造康复高等教育升级版”的重要命题。
“升级版”,对滨医而言,全面总结了新时期以来我校坚持以“大康复”理念为核心,按照“人才培养高标准培育、学科专业高起点布局、科学研究高质量创新、服务社会高平台融合、仁爱文化高效度传承”五个高位锻造的思路,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率先推进康复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越,从康复教育实践的“开拓者、探索者”向“示范者、引领者”升级的探索与成果。同时,也是对开启高端战略合作、夯实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基础,依托国家级特教康复园区、全方位打造康复高等教育中国名片进行准确的方向定位。
放眼全国,不断深化升级也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对康复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康复医学人才标准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康复医学与技术发展、康复产业产学研一体化攻坚,到创新康复事业发展机制,都需要康复高等教育来承接最根本、最基础的任务。
因此,升级发展的理念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回应。烟台市副市长张波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不断关心和支持滨州医学院的改革发展,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为康复事业在烟台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优环境;山东省残联副理事长、党组成员张文涛对我校扛起责任、主动担当的精神表示赞赏,并代表省残联表达了“与滨医携手开创新时代我省康复事业新局面”的美好愿望;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晞认为,滨医启动相关国际认证升级体现了医工融合趋势和市场需求导向,必将为我国辅具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则深情倡议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要支持学校发展,助推学校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汇聚资源,在康复人才培养阵地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国家康复事业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滨医为引领,对接国际标准打造康复高等教育升级版,可谓众望所归。
全面推进,靠的是众志成城
办会,是一套细活;办好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则是一项需要精诚合作的系统工程。
此次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康复医学院作为论坛重要的组织单位,最初策划方案确定为国内学术会议,对此王滨院长给出的答复是:定位要高,需对标国际。
对标国际,就要有顶尖专家学者和官方高端平台。康复医学院建院历史短,国际专家资源库尚不雄厚。面对这一难题,学校全面统筹,校领导带头,办公室、研究生处、科研处、特教学院等各部门和院系充分发掘各自的资源优势,联系康复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和相关领导。康复医学院更是由院领导亲自带队奔赴北京、上海、秦皇岛等地与专家见面沟通,真诚相邀。最终,包括加拿大、瑞典、芬兰、泰国、台湾、香港在内的近30位海内外康复界顶尖人物、300余位康复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我校,聚焦新时代、引领新康复,成就了一次集学术研讨、思想碰撞、战略研究、成果共享、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特色化学术交流盛会。
与高峰论坛同步,中国康复医学会首个区域康复培训基地于我校国家级特教康复园区落成启用。在园区内,领导专家们通过现场讲解与展板呈现,进一步了解了学校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构想,纷纷为新启动的康复医学院辅具技术实训中心、特殊教育学院“613”机制运行工作室、无障碍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针灸推拿及口腔技术实验室等软硬件设施建设点赞,一致认为,推动康复高等教育“升级版”,非常需要这种现代化、国际化的园区做依托。
在这一声声点赞与肯定的背后,凝聚着各部门各学院一次次不断加压、协同推进的“滨医精神”,展示着一次次不断超越、挂图作战的“滨医加速度”。党委书记车先礼,副院长白咸勇、孙祥军等校领导曾多次到特教康复园区调研指导、现场办公,激励大家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副书记李文喜在党校学习期间不断远程指挥调度,利用间隙回校召开部门协调会议。资产管理处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多次召开协调会进行资源配置,确定特教康复园区房屋功能定位,给予特殊教育和康复专业群优先选择和使用权。招标办工作人员牺牲近3年寒暑假时间,共计完成45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预算金额9939.29万元;基建处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组织相关单位到国内其他高校进行广泛调研论证,提出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大量设计意见和建设方案。迎接专家评估阶段,放弃暑期休假常驻施工现场,加大督促力度,加班加点抢工期。面对三通一平等难题,积极与电业局、清泉自来水公司沟通解决,仅用一个月时间铺设完成园区内沥青路;保卫处为了确保车辆出入与停放顺畅,及时更换东区门禁杆,提前演练路线,并实行一人一点定位把控;后勤处则紧盯园区保洁和大会水电餐饮服务,会议期间加班到深夜,确保服务不出纰漏。
宣传部、校办、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等部门更是发挥各自优势,在论坛理念构思、园区标识设计、会场创意布局、办学特色与优势提炼、康复专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总体设计以及聘请客座教授等方面集聚智慧,昼夜奋战。
细节决定成败,创新一分高下。
方国恩会长高度评价了我校的工作和办会水平。参会当晚就在宾馆召开会议,就与滨医战略合作的内容做了进一步分析和研判,要求学会逐项对接落实,并列入年度计划。他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与滨医的研讨合作常态化,争取办成一年一度的高端碰撞交流会。
激扬未来,凭的是责任担当
在论坛开幕式上,一个引人瞩目的环节——我校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假肢矫形工程三个康复专业,同时对标国际领域最高标准——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世界作业治疗室联盟(WFOT)、国际假肢矫形协会(ISPO)国际认证体系,开启建设和国际认证工作。三个专业同时启动国际认证,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堪称唯一。
难度极高。国际认证体系包含康复人才培养领域的一系列标准化建设,想要达标,意味着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要全方位创新,同时还要历经至少一届毕业生的时间考量。
责无旁贷。康复医学院已从2017级学生中启动试点,并专门邀请国际认证专家来校指导。期间,两届康复毕业生的考研与就业表现提振了他们的信心。今年,康复教师与学子更是在一系列全国高水平比赛中斩获头名。此次,作为战略合作协议的最大受益者,康复师生将有机会获得领域内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技能培养,康复设备硬件和实践环境也将提升到更高水平。作为回应,师生们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到一周时间就在资产、基建等部门的支持下,将辅具技术实训中心布展到位。11月25日上午,康复医学院成立首届理事会,外聘来自高校、医院、企业等领域的40余位业界优秀代表担任理事,实现管理上的大胆创新,将康复合作办学和协同育人推向更高平台。
作为“一优两特”重要支点的特殊教育学院,也在升级发展中不断抢抓机遇。全体教职工奋战五昼夜,将特教园区一楼无障碍教室、无障碍图书馆、感统室、个训室、针灸推拿专业实训室等建设全部到位,并在一周内与北京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新园区共建齿科工艺3D打印联合实验室、医疗健康行业增材制造(3D打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同时,超常规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听障学生开辟就业新渠道,在国内医疗健康行业率先引入听障人才,向与会专家领导展示了滨医残疾人教育中 “平等融合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治疗学专业名誉副教授Mary C.Verrier对学校的康复体系与理念建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为融入中医传统康复理念与手段是一大特色,她表示将与滨医合作开发完善课程体系,助力通过国际认证。获聘我校客座教授的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健尔、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李晞、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教授张明、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喻洪流等四位专家,也纷纷表达了相似的愿望。
领先一步天地宽。“升级版”的背后,是精心谋划,是担当奉献,是合作共赢。
好风凭借力,奋进正当时。滨医加速度,再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