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医师生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连续在《Cell》《Science》《Lancet》《Nature》四大国际顶尖期刊合作发表研究论文与评论观点。
基础医学院王大力博士参与北京大学李龙、高宁课题组及宋晨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SecY translocon chaperones protein folding during membrane protein insertion ”发表于《Cell》。该成果通过冷冻电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捕获了膜蛋白转位的多个中间状态,揭示SecY转位复合物不仅是“通道”,更发挥“分子伴侣”作用,提出了“共转位折叠”的新概念。首次在分子水平阐明膜蛋白插入与折叠的耦联机制,为理解生命基本过程和相关药物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药学院张道来副教授参与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Metabolic signaling of ceramides through the FPR2 receptor inhibit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发表于《Science》。该成果首次发现了脂肪细胞中的神经酰胺膜受体FPR2,系统阐明了神经酰胺-FPR2信号轴调控脂肪产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FPR2特异性识别神经酰胺的分子机制。这项突破性工作不仅为深入理解神经酰胺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全新视角,更为代谢性疾病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附属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儿外科副主任史济洲作为通讯作者,在《Lancet》发表评论文章“Appendectomy in Children with Uncomplicated Appendicitis”。这是国内小儿外科医生首次以通讯作者身份在《Lancet》发表相关疾病评论。史济洲医生结合国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出儿童阑尾炎诊疗中“腹痛程度”和“阑尾粪石”是判断是否优先手术的重要依据。
药学院研究生王腾威参与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Sensing ceramides by CYSLTR2 and P2RY6 to aggravate atherosclerosis”发表于《Nature》,研究首次鉴定出神经酰胺的内源性受体CYSLTR2和P2RY6,并阐明其通过激活炎症小体,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及慢性肾病相关心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结果揭示了“残余风险”背后的关键病理环节,也为开发靶向神经酰胺受体的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疗法提供了全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