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学校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发布日期:2025-06-30 来源:科学技术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作者:刘青 供稿审核人:陈从显 责任编辑:董晓彤 浏览次数:10

6月27日下午,山东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对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进行表彰。滨州医学院荣获4项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作为参与单位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学校获奖总数和科学技术青年奖均实现新突破。

田梗教授获科学技术青年奖。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田梗教授建立了国际领先的细胞膜生物功能实时监测活细胞信号通路平台和国际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检测平台,在国内较早推广肿瘤精准诊断、精准用药技术,研发靶向细胞膜受体的精准诊疗纳米试剂和创新药物,推动了恶性肿瘤精准诊疗水平的提升。

张加余教授领衔申报的“中药复杂物质体系化学成分系统表征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围绕中药复杂物质体系化学成分系统表征及质量控制难题,构建以诊断离子判别为核心的中药复杂物质体系分析新方法,显著提升中药新颖微量成分发现能力;构建以代谢簇为基本网络单元的中药化学成分代谢转化产物发现新策略,显著提升中药体内代谢过程阐释和药效成分发现效率;建立基于药效成分和整体质控理念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方法,显著提升中药质控和中药标准产业化水平。

张桂龙教授领衔申报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探针的高分辨可视化成像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丰富完善了增强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性能的关键机制,以理论为指导研发出系列安全、高效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探针,实现肿瘤精准靶向成像、微小血管的高分辨成像与血管阻塞高效检测,并首次实现肝损伤的无创可视化影像学精准诊断手段,实现肝损伤的活体深组织可视化。构建磁共振成像探针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针的高效筛选和临床转化,引领医学技术创新发展,为推动影像纳米探针的应用和推广成果落地实施作出重要示范。

姜静教授参与申报的“新型双靶标受体-Fc融合蛋白药物核心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成果利用受体与配体可以特异性地结合,且部分受体分子能够结合多种配体的特点,设计出针对双靶点的受体融合蛋白,在成药性方面更具有优势,掌握了受体分子选择、结构优化、柔性对接、风险位点去除、工艺开发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融合蛋白存在表达量较低、稳定性不佳、易被酶切、两个受体分子融合时空间位阻和成药性难题,开发了两款全球首创的双靶融合蛋白药物,并满足了多个疾病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学校积极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任务,发挥在医养健康、生物医药领域的学科专业与人才资源优势,汇聚了一批优势科研团队,搭建了一批特色研究平台,推进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科技奖励申报工作中,坚持“提前布局、提前谋划,提前培育”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奖励申报整体布局和设计,持续加强申报动员、成果凝练、专题辅导等全过程跟踪服务,不断提升申报材料质量。

据悉,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0个项目(人选),其中,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科学技术青年奖10人、自然科学奖51项、技术发明奖3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90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