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膜受体药物靶点发现及先导药物筛选重点实验室(筹)

发布日期:2024-09-21 来源:滨州医学院 作者: 供稿审核人: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346


一、概况

针对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但原创药物靶点及相关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最薄弱的环节。现阶段,我国在原创药物研发方向面临新靶点发现困难的瓶颈制约,亟需从分子、细胞、器官和动物水平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发现和确证疾病相关的靶点,利用全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AI)、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创新技术研究和发现原创新靶点的先导化合物,进而开发成临床药物。

山东省膜受体药物靶点发现及先导药物筛选重点实验室由山东大学牵头,联合滨州医学院及济南爱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滨州医学院作为本实验室的合作单位,将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与山东大学、济南爱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实验室专注于重大疾病相关膜受体原创新靶标、新机制和新标志物的发现与功能确证研究。进而基于原创膜受体靶点,致力于开展相关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优化研究。打通从原创靶点发现到先导化合物的快速发现及优化的一站式通道,加快原创药物发现的进程。

实验室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的原创新药研发机构,成为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并产出重大原创新药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实验室的使命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引领我国原创新药研发走在国际前列。

二、团队介绍

1.重点实验室主任简介

实验室主任孙金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 年,药理学研究方向),新基石项目研究员(2023 年)。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院长、高等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生理与病理系教授,滨州医学院特聘教授。

孙金鹏教授长期聚焦于微环境药理学,系统研究膜受体感知微环境并调控生理功能的机制,开发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解析了GPCR 感知痒觉、嗅觉、听觉以及力等微环境变化的多种编码机制,探索了听觉和平衡觉受体。发现了识别类固醇的膜受体亚家族,填补了教科书的空白;开发了系统的配体-受体筛选方法,实现了20 多个重要GPCR 脱孤,其中发现代谢过程中多个药靶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包括胰岛中嗅觉受体OLFR109的胰岛素多肽配体以及GPR120 GPR132 的脂肪酸配体等,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干预策略。系统揭示了GPCR 功能多样性的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GPCR 磷酸化编码的“笛子模型”、脯氨酸码头分选理论,发现了受体磷酸化编码过程中重要的时序作用,为GPCR 的偏向性药物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糖尿病、肿瘤、精神分裂症、衰老、特应性皮炎等疾病开发了多个小分子、多肽等药物先导物,已有10 余个药物先导物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目前孙金鹏教授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 , CellSCI 收录杂志发表80 余篇文章,并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大会做特邀报告,产生广泛学术影响。曾获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 年)、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2023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22 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2022 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 年)、第十七届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奖(2023 年)等。

2. 团队介绍

1)实验室副主任侯桂革教授,博士生导师,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山东省创新榜样,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医用抗菌材料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理学会海洋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青委会副主委、教学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山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药学会高等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药物合成与活性评价、医用抗菌材料的研究等。主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近10项。第二位完成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克关键技术2项,制定企业标准4项。受邀10余个杂志审稿人;在Angew Chem Int EdEur J Med ChemInt J Biolog Macrom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被引18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8项,获授权12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宏伟,女,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新型载药释药技术及制剂工程实验室”主任,烟台市“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负责人。本科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英语)专业,硕士、博士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多项,累计资金达500余万元。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ta Biomaterialia等学科领域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2022年滨州市科学技术青年奖,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2023年度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先后入选全国第一届动物药品学分会十大青年创新人才和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五届青年才俊。主讲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3)陈静,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负责人,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海洋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临床药学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可控纳米药物的设计及在癌症诊疗中的评价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ncer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SCI论文12篇,IF>10论文4篇,一区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100余分,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滨州医学院科研标兵荣誉称号,天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三届迈达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4)辛文妤,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海洋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药物的发现与活性评价、抗炎免疫药理学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 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1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Carbohydrate Polymers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2)。研究成果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

5)徐茂磊,男,博士,副教授,生物制药专业执行负责人,生物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教学与科普委员会委员,滨州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及免疫药理学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 Healthc MaterPhytomedicineBiochem PharmacolFree Radical Bio Med发表SCI论文16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00。研究成果曾获“2020年山东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奖”,“2018年滨州市第十三届青年科技奖”,“2018年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2016年第七届山东省青年药理学先进工作者”,“201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6)张道来,男,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蛋白质与抗体工程教研室主任,山东省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药物重要靶标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相关研究,聚焦于GPCR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转导机制,GPCR的结构及基于GPCR的药物设计与研发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合作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 Reports, eLifeBr J PharmacolInt ImmunopharmacolJ Biol 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另外,作为共同作者先后CellNatureScience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各1篇。荣获山东细胞生物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九届山东省青年药理学先进工作者奖二等奖。

三、成果简介

近五年,团队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研究领域聚焦于跨膜信号转导复合物、小分子创新药物设计与靶点发现、肿瘤治疗以及纳米药物设计等多个前沿方向。

围绕膜受体药物靶点发现及先导药物筛选前沿方向,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GPR120跨膜信号转导复合物的功能与结构基础”在内的20余项科研项目,深入探索了膜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并开发新型药物;深入研究了六氢吡啶并[4,3-d]嘧啶衍生物的抗肿瘤和抗炎活性,以及通过优化分子结构来抑制肝癌和调控炎症信号通路,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此外,在生殖健康领域,通过调控ADGRG2等关键分子,探索了治疗男性生殖功能障碍和不育的新途径。科研团队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研究论文,揭示了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基础与功能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团队还研究了多种新型药物分子的抗肿瘤、抗炎及抗菌活性,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研究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Eur J Med Chem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此外,在纳米医学领域,团队深入研究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在发明专利方面,团队通过创新性的研究,获得了多项与药物化学、药理学、纳米技术及肿瘤治疗相关的发明专利。这些专利涵盖了新型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材料的制备工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以及针对特定疾病治疗的新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