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发布日期:2023-09-15 来源:滨州医学院 作者: 供稿审核人: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126

一、概况

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是依托滨州医学院于202211月获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厅局级重点实验室,从学科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呼吸疾病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以转化医学为发展战略,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水平为目标,专注于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常见和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开展研究。近年来形成了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与肺损伤、间质性肺病、肺癌和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实验室的建设将为呼吸疾病的深入研究创建更好的科研平台,对促进我省呼吸病学学科发展以及人群的呼吸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本实验室依托的呼吸病学学科是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高校对接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和首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山东省高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学科(内科学)的龙头专业、山东省首批呼吸系疾病继续教育和重症医学首批住院医师和专业护士培训基地。拥有实验室3000平米,研究设备5000万,医疗占地7500平米。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五年总榜排名67,省内排名第四名。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和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称号。

二、团队介绍

实验室主任为吕长俊教授,研究团队共有固定研究人员58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2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4人,其中35岁以下博士14人。研究团队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已培养研究生100余人。团队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外国高端人才1人,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及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齐鲁卫生健康杰青人才3人等。另有,实验室流动人员有12人,其中学术带头人4名,研究骨干8名。

实验室主任吕长俊,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尤其是围绕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的机制及其诊断标志物和药物干预作用开展系列科学研究,参与制定《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和《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山东省一流学科及高水平学科(临床医学)、山东省睡眠与呼吸相关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及全国PCCM评审优秀单位负责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项第一位,1项第二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和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各1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utophagyIF:16.016)、TheranosticsIF:11.556)、Molecular TherapyIF:11.454)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0多篇;受邀在Chem Soc RevIF:54.564)杂志上发表综述,该综述被引443次,为高被引论文。被YangJiang等在Ageing Res RevIF:10.895)、EpigeneticsIF:4.528)杂志上确认是国际上第一个研究肺纤维化发生中lncRNA的调控机制,并在lncRNA中寻找肺纤维化诊断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学者,该文被引166次,曾在2020年呼吸病学年会上获得高影响力呼吸学术论文的殊荣。

学术带头人王晓芝,医学硕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致力于ARDS发生机理与临床的研究10余年。主持有关ARDS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省自然基金课题4项,厅局级课题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学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1篇。主要研究成果为针对ARDS发生机理不明问题:发现GCX完整性破坏是Sepsis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提出内皮细胞HPA-HS途径的激活是GCX破坏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干预HPA-HS途径是ARDS治疗的方向,较早的提出了肝素和N-乙酰肝素可以干预HPA-HS途径的损伤作用。在业界首次开展30%-50%常规剂量的肝素:小剂量肝素(70U/kg/24 h持续泵入)对SepsisDIC患者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取得了减少脓毒症-DIC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的结果;在临床上发现血液中HS含量增高与病情和预后有关,为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生物学指标。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滨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初审专家,省科技厅自然基金和重大发展项目评审专家。

学术带头人宋晓冬,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及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美国Fox Chase Cancer Center访问学者。主要开展肺纤维化发生中非编码基因的调控机制及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从非编码基因的角度,以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辅助体内外动物与细胞实验,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到辅助检查、从发病机制中的编码基因到非编码基因、从化合药物的防治到复方中药的防治等多个方面,以高通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数据为基础,从肺纤维化的分子水平向网络互作集成、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器官到组织间应答协调等方面,系统阐释了细胞骨架变构、基质硬度等机械力学信号如何转化为生物化学信号,驱动肺纤维化从肺叶边缘起始向肺中心进行性发展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创诊断技术和防治肺纤维化的药物,获批发明专利5项,其中筛选得到的中药肺复康已经应用于临床。相关研究被英德科学家联合在国际权威期刊Physiol Rev上高度评价,被YangJiang等多个团队在Ageing Res RevEpigenetics等杂志上确认是国际上第一个研究肺纤维化中lncRNA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在lncRNA中寻找肺纤维化诊断和疾病转归的分子标志物及干预靶点的学者。

学术带头人谢书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高校肿瘤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近年来,在HAEMATOLOGICAAnn Rheum DisJ Control Release, J Genet Genomics, Cell Death Di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或承担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课题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被授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学术带头人秦樾,滨州医学院半岛肿瘤中心主任。第三批国家特聘专家(中组部千人)、浙江省千人才。博士生导师,纽约大学理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曾任布朗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纽约大学教授、霍华德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中科院上海健康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973首席专家、主持5项国自然重点项目。担任英国Cancer Cell Int总编(2015-2018)和JBC编委(2008-2014)。担任国自然面上重点项目终审专家,杰青、优青等评审专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CellMol Cell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合作发表Nat MedicineNat Cell Biol等杂志。为抗体芯片技术、CTC透析技术发明者,获批肿瘤免疫节点PD1小分子先导化合物发明专利等。

学术带头人邓炯,教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特聘专家。德州大学安德生癌症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肺肿瘤抑制基因GPRC5A缺失导致肺癌的发生机理,肺腺癌的起源干细胞,肺癌细胞信号通路、代谢异常和免疫逃逸机制,GPRC5A的遗传缺失,表观调控,炎症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及肺转移,DNA损伤与修复应答通路,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的MSC治疗等。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课题累计经费超过1000万元。已在J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ancer CellCancer ReearchNature Commun等发表论文60余篇。

学术带头人韩芳,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滨州医学院特聘教授,泰山学者,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个临床睡眠医学博士。现任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疾病分会睡眠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睡眠呼吸专委会主委,Sleep and Breathing 副主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国际呼吸疾病》《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和《中华医学杂志》编委。2017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2016年获全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中心、北京科技新星计划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

学术带头人郭明,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曾赴美国得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佐治亚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工作十余年,在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焦虑的发病和治疗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瘦素受体信号传导系统在情绪行为调控中的作用:应用瘦素受体酪氨酸磷酸化位点敲除小鼠模型,采用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等实验方法探讨瘦素作用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烟台科技发展计划1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进急需人才项目1项。累计发表SCI科研论文1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3分,累计引用次数600余次。

优秀中青年杜静,博士,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比较医学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职务,获得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齐鲁卫生健康杰青人才、滨州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于2007年于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14年于柏林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至今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肿瘤分子机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揭示了肿瘤干细胞相关信号分子肺癌耐药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研究思路。工作以来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5.1。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课题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与德国Schmitt教授建立合作立项山东省外专项目1项,承担厅局级和市级课题3项,参与课题20余项。以首位获得山东省医学科技奖和省药学奖三等奖各1项,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先后被评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滨州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杰出青年人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担任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等期刊审稿人。

优秀中青年李晨,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大学佐治亚医学院博士后。长期从事抑郁症、焦虑症及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机制和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项目主持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1项。项目经费累计约200万元。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荣获滨州市最高人才计划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滨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称号。先后在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AutophagyMolecular NeurobiologyVirologyExperimental Neurology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5.992。中科院SCI分区1区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引用次数达600余次。

优秀中青年于燕,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2009年于中国海洋大学取得遗传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睡眠呼吸疾病相关基础研究。主持多项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 19篇,其中 SCI 收录 17篇。

三、成果简介

2013-2023年间,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承担18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厅局级课题13项。在专业顶级期刊以及其他国外期刊发表SCI论文103篇,影响因子405.874分,其中中科院111篇,二区29篇。获省部级奖励4项。实验室的具体研究成果:

1.肺损伤与修复方向

围绕肺损伤与修复,针对肺纤维化发生机制未明的问题,阐明了肺纤维化发生中lncRNA在不同类型细胞间和不同亚细胞结构间,与编码基因及非编码基因 miRNAcircRNA等的相互作用,从不同于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角度注释和阐明lncRNA 调控肺纤维化发生的机制;针对肺纤维化诊断方式有限的问题,探索肺纤维化血液诊断标志物的检测手段,发现lncITPF能够作为预示IPF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为肺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提供基因检测方法,为设计药物提供作用的靶基因;针对肺纤维化无有效治疗药物的问题,研制开发防治肺纤维化的药物,设计制备了新的抗肺纤维化药物芒柄花素-7-丹酚酸酯(FS),并对其抗肺纤维化作用中 lncITPF介导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2.肺癌的代谢与免疫逃逸

围绕肺癌的发病机制,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了多种具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功能的miRNA,它们作为一种转录后的调节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国际上,团队是早期研究并报道TRIB2在肺癌发病中作用的课题组,主要研究非编码RNA调节TRIB2相关因子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

3.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治

围绕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建立了睡眠低氧动物模型,模拟建立呼吸暂停持续性、间歇性低氧动物模型,研究不同缺氧模式对自由移动的小鼠呼吸调节功能的影响;中枢低氧高二氧化碳反应性的易化和钝化效应,了解其呼吸紊乱的遗传基础。针对发作性睡病的易感遗传基因,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数据库。开展复杂性睡眠障碍疾病的诊治与远程会诊,开展了周期性嗜睡、发作性睡病遗传基因和间歇性低氧损伤的相关研究,建立了睡眠呼吸暂停表型研究的新技术。

四、硬件设施

呼吸系统疾病实验室包括烟台校区和滨州校区两部分,除了自己的实验室以外,依托滨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开放)和泰山学者实验室。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实验室:(1)科研用房有效使用面积600多平方米,包括:动物手术室、分子生化实验室、动物行为测试室、电镜室、免疫实验室、动物认知能力测试水迷宫室和3个睡眠记录室等;(2)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小鼠肺功能检测仪、智能半自动活细胞成像系统、低氧细胞培养工作站、一体式多功能荧光及化学发光成像仪、OLYMPUS BX53显微镜、C1000 Touch PCR 仪、伯乐电泳仪、ZS-DY高低压氧仓、UPR系列(超)纯水机、超声波清洗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和各种规格的离心机等基本实验室仪器;(3)其中动物睡眠实验室已经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睡眠记录,剥夺和分析硬件和软件系统;动物行为视频监测系统;(4)图书馆提供书刊借阅、电子文献阅览和网上信息查询、馆际互借、文献复 制和传递、文献信息检索、课题查新、定题查询等服务。图书馆拥有纸质书刊约115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7个,其中外文数据库4个 (PubMed检索系统、EBSCO全文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外文期刊网),中文数据库13个 (如维普资讯、万方数据、CNKI、人大资料、专业课学习库、博看期刊网)。团队成员还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渤海制药公司及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等建立诊疗、科研、创新与研发工作。

实验室团队人员合影


生化实验室


细胞房

 
高级动态编程三气细胞培养箱
肺功能仪
智能半自动活细胞成像与正置荧光显微镜
动物低氧工作站
全自动化学发光-荧光图像分析系统
动物肺功能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