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与青年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12-03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高森 摄影:高森 王凯迪 供稿审核人:张玉龙 责任编辑:高森 浏览次数:1240


12月2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与青年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党委书记车先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思政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作主旨报告,校党委委员张玉龙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滨州医学院等省内外高校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与青年发展”这一主题激扬才智,精彩论述,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的探讨。我校相关学院、教研室负责人和思政课教师代表、辅导员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上,车先礼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召开本次研讨会,对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党的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引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和经验总结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从而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扎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学校上下将竭诚为会议、为各位专家做好服务,确保本次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他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要对学校工作与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给予指导、帮助。为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党委书记车先礼致辞

冯刚在主旨发言中,充分肯定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形式和主题设置,并作题为“以百年党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报告中,冯刚分别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创新、评价进一步系统化、以科学思维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他认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进一步深化,要通过发掘百年党史的丰厚底蕴开展理论逻辑梳理,进一步明晰学科的理论遵循,增强学科的理论厚度;要通过发掘百年党史的丰厚底蕴剖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实践,呈现多样历史元素,拓展学科的内容广度;要通过发掘百年党史的丰厚底蕴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脉络,提炼有效经验做法,增强学科的历史厚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进一步创新,要掌握科学、正确、系统的历史分析方法,坚持认识分析历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进一步创新,应坚持历史延续性和现实发展性相统一,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实践表现、对象需求和发展趋势中重点研判,以准确反映和呈现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助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后,他强调,要以深邃的历史思维、系统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思维、精准的对象思维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教育部思政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作主旨报告

张玉龙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冯刚教授的报告视角精准,立意深远,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翔实,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他强调,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要充分挖掘党史底蕴,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要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将党的历史经验、创新理论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服务好青年发展,完成时代新人的培养工程重任。

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玉龙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讲话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会主题,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主旨发言。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周晔教授以“前沿探索:网络思政到智能思政的发展”为题,从智能思政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现状、发展关键和发展战略四个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她认为,智能思政要从心里出发,实现从“线”到“面”到“体”的转变,多角度提升教育者“人机协作”能力,建构符合时代和学生需求的智能思政体系。

主旨发言现场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以“引导青年领会‘历史主动精神’”为题,从“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意义、领会践行的着力点和理路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认为,引导青年领会“历史主动精神”,要把握转换的前提,了解青年的接受特点和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创新“历史主动精神”的引导方式。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三重逻辑”为题,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角度对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科学认识新飞跃的重要切入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时代任务是飞跃的具体所指,并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新飞跃的精准注解。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松友教授以“新时代思想建党的优势不能丢”为题,系统论述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他认为,党的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建党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光荣传统,贯穿于党的百年历程之中。党的思想建设,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思想建党为党的建设提供基础,是党团结统一的保证。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胡玉宁副教授以“‘中国体验’中的青年品格:文化反哺的媒介化转向与实践”为题,将媒介场域作为观察青年文化反哺媒介化转向的新视角,深入分析了媒介化社会成为青年文化反哺的社会动因,总结了体验、逻辑与文化的社会机理,并从媒介体验的代言人、媒介逻辑的先锋队、媒介文化的新引擎对青年文化反哺媒介化实践的现实图景进行了分析,并从对话与契洽、变革与突围、互释与引领三个方面对青年文化哺育的未来进行构想,形成家庭系统的代际和谐、学校教育的再出发、把握青年文化的脉动的策略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嘉圣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百年演进及启示”为题,从学史明理—引导时代新人深刻把握历史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学史增信—引导时代新人不断培育科学信仰;学史崇德—引导时代新人自觉提升道德情操;学史力行—引导时代新人自觉践行使命责任等四个方面展开系统论述,他认为,时代新人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应当从党的百年奋斗中,从治党治国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

滨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文卿博士以“重大突发事件与百年理论创新互动的内在机理”为题,从重大突发事件的内在特质与理论创新的逻辑进路相向发展、重大突发事件的逻辑结构与理论创新张力彼此勾连、重大突发事件的运演逻辑与理论创新逻辑同频共进、重大突发事件的透镜功能与理论创新条件相互补充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与百年理论创新互动的内在机理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探索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推进路径:一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老”与新的关系;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处理好“根”与“魂”的关系;三是坚持使命引领与问题导向的统一,处理好“引”与“导”的关系;四是坚持信仰与运用的统一,处理好“信”与“用”的问题;五是坚持领导力量与价值指归的统一,处理好“领”与“指”的关系。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熊钰博士以“20多年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为题,从技术驱动、政策驱动、实践驱动和学理驱动四个方面解读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从 起步探索阶段(1998-2003年)、加强改进阶段(2004-2009年)、转型创新阶段(2010-2015年)、全面发展阶段(2016年以来)等四个方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望,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一要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二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模式;三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四要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

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现状与应对策略”为题,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纵向一体化衔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纵向一体化衔接的总体评价进行了阐释,从时机、重复、内容等方面总结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对策:一是尊重学生思想意识的演进规律;二是尊重思政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三是遵循思政课循序渐进的逻辑;四是协同促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衔接。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理论学习机制的百年探索和经验总结”为题,从开始创设提高党员干部个人理论水平的学习机制、初步构建布尔什维克化政党的学习机制、积极探索建设新中国领导党的学习机制、基本架构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学习机制、发展完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学习机制等五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学习机制的发展历程,从学风矫正机制、个人自学机制、基层组织的学习机制、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集中性学习教育机制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学习机制的基本构成,并对 中国共产党探索理论学习机制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全党学习与干部带头相统一、坚持经常性学习与集中性学习相统一、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锤炼相统一,坚持学习理论与构建机制相统一。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方博士以“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征与启示”为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区分,从受网络影响深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具备网络信息素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表征,并从动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对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原则提出自己的见解。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苏玉波以“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意蕴”为题,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图景进行了系统呈现,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的文明发展的制度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其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对其拓展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视野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确认,形成了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客观认知。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洪朝教授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讨”为题,对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策略路径:一要科学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方位;二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旗,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三要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构建网络技术融合、形式多样的多元机制;四是重视网络舆情引导,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媒体监督监测机制;五是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科学研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主旨发言结束后,张玉龙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紧跟时代主题,聚焦思政前沿的时代性与新锐性,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创新阐述与精准见解表示赞同。他希望,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注社会热点,回应时代挑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用党的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