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滨州医学院作出的一项决定,使一群残疾年轻人的命运开始改变——一所学校和一群残疾大学生的故事

发布日期:2005-06-02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宋全政  … 供稿审核人: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144

    时间回到20年前。

  1985912,滨州医学院残疾人医学系新生报到第一天,校园的安静被打破了。有坐着轮椅来的,有拄着双拐来的,有的脊柱严重弯曲无法直起身来走路,有的眼睛残疾,有的手臂残疾,有的面部烧伤……这些学生眼里除了带着好奇、兴奋、感激,更有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人生的执著。

  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开始改变。因为,他们成为了滨州医学院的一名正式大学生。

  求学,曲折而艰难

  1996年,张雷毕业于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中三年,他学习优异,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那年高考他考了597分,高出省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68分。张雷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某重点电力大学的计算机系,他估计录取的可能性很大。结果出来了,尽管该校当年的录取线只有560分,但张雷被拒之门外,因为他左眼残疾。

  这位淮北农民的儿子,就因为小时候被剪刀戳伤左眼角膜,而被大学拒之门外,他感到命运对他的不公。他致信《半月谈》,陈述自己的遭遇。同时,他又回到了母校复读。不久,当年第十九期《半月谈》刊登了一篇《谁来帮帮这个农民的儿子》,之后,张雷意外地接到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

  滨州医学院破例录取张雷到校就读。招生结束已两个月了,1996115,这个改变了他命运的日子,张雷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几年后,张雷又考取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现在他在深圳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

  其实,张雷是幸运的。有多少参加过数次高考并且都过了分数线的残疾考生,却没有学校愿意录取他们。

  谢丽福告诉记者,他曾参加了4次高考,第一次过了本科线,后三次都过了重点线,但最终都是因为身体残疾而与大学无缘。直到1985年,滨州医学院开设了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青年大学生的临床医学系,他和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7名有着相同命运的残疾青年终圆大学梦。

  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创办的前几年,学生年龄都偏大,那是因为许多高校拒收残疾学生而积攒下来的。这些学生高考成绩都很好,大多参加过数次高考,有着相似的坎坷经历。滨州医学院副院长李克祥告诉记者。

  一项决定改变一群人的命运

  李克祥永远记得那个场景:开学典礼上,学校播放了张海迪的录音祝福,台下那些历经波折终于迈进大学校门的残疾学生失声痛哭……

  20年前一个在当时看来还十分大胆的决定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

  1984年,时任滨州医学院院长的郭玮发现,当时高考体检标准中明文规定不招收残疾学生,从而导致一批优秀残疾考生无缘大学。他深深为之惋惜,是否可以为残疾人专门设立一个系,让那些优秀的残疾学生有学上?一个大胆的建议浮出他的脑海。

  这个建议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全票通过,也得到了原国家教委、中残联和山东省有关部门的支持。

  在多方努力下,19859月,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临床医学系(五年制本科)成立了,它开创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

  截至目前,滨州医学院残疾人医学系已经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了771名学生,毕业600人,其中有近百人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

  他们挺起了胸膛

  学校对这些身残志不残的大学生关爱有加。学校专门为二系的学生建了洗衣房,免费为他们洗衣服;专门建了澡堂,无障碍设计,残疾学生可坐可躺,甚至可以坐着轮椅进去;为残疾学生设立了康复室,健身器材齐全;设立了专门的康复基金,为残疾学生进行康复手术。同时,学院附属医院还先后为80名学生进行了矫形手术,使他们从形体到机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不少学生扔掉了相伴十几年的拐杖。人性化的呵护化作了学生们发奋的学习,他们以精湛的业务服务社会,回报母校。毕业后,他们大多成为了单位的顶梁柱,业务上颇有造诣。

  韩芳,腿部残疾,曾多次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1992年毕业于滨州医学院残疾人医学系,同年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现就职于北京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他曾到国外从事研究工作,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韩芳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直说:没有滨州医学院,就没有我的今天。

  41岁的谢丽福是浙江丽水市中医院内科副主医师,还是一个11岁孩子的父亲,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而25年前,这一切对谢丽福来说却是遥不可及。

  86级学生刘根林,现在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工作,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专业英语兼职教师;92级的马永,创办了山东省第一家残疾人网站……

  不久,又有一批残疾大学生将从这里走出。他们将以滨州医学院而自豪,滨州医学院也将以他们为骄傲。